自祭文

2007030220:29

  這篇「自祭文」的動機,只是東施效顰,研究老莊哲學與易經,生死乃人生常態,對生死的觀念,順應自然而已,喜陶淵明文集,他的「自祭文」,率真與豁達,當了八十天的彭澤令,即辭官歸田,並賦<歸去來>辭,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魄、灑脫,令人折服!不是我們這些現代人能做得到的?他是「陶侃」曾孫,卻一生為貧、病所苦,甚至曾乞食度日,他有【乞食】詩一首,茲錄於下:

 『飢來驅我去,不知竟何之。行行至斯里,叩門拙言辭。主人解余意,遺贈豈虛來。談諧終日夕,觴至輒傾杯。情欣新之歡,言詠遂賦詩。感子漂母意,愧我非韓才。銜戢知何謝,冥報以相貽。』

   樂觀以對,雖貧卻不受權貴籠絡,只接受意氣相投朋友的餽贈,生性喜酒,友人來訪,家中有酒,即與之暢飲,若醉則對友人云:「我醉欲眠卿可去」,不識音律,卻有素琴一張,琴上無弦,不時在琴上撫弄,並說:「但識琴中趣,何勞弦上聲?」

   西元427年九月,因知健康不佳,卻豁達的寫下了【自祭文】與【輓歌】三首,十一月即辭世,年僅六十三歲。他的詩文,唐朝以前無人重視,之後,備受推崇,豈是他生前所能料及?古今中外,有多少英雄好漢都想青史留名?到如今還紛紛擾擾!豈不可笑?誰能留名?天知道!?

  他的【自祭文】末句:『人生實難,死如之何?嗚呼哀哉!』其它文字太長,可參看他的文集,僅錄他【輓歌】三首之一於下,以饗格友,其他兩首,也因文長,亦請參閱其文集,【輓歌】第一首云:

   『有生必有死,早終非命促。昨暮同為人,今旦在鬼錄。魂氣散何之,枯形寄空木。嬌兒索父啼,良友撫我哭。得失不復知,是非安能覺?千秋萬歲後,誰知榮與辱?但恨在世時,飲酒不得足。』

  我吃飽了撐啦!效顰1580年前的大文豪,膽子夠大、臉皮夠厚,陶淵明用四六駢文,我只有簡單的三句話!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自祭文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【 我來過,我走了!感謝陪我度過人生每個片段的人!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