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的趣味

2007120705:54

  

  世界各國文字,皆先有音﹝語言﹞、後有文

字,中國文字之美與奧妙,得以流傳久遠,非

他國文字能比擬,中文以衍形為主,如:

「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」。

  他國文字則以衍聲為主,所謂衍聲,乃指

「拼音」,中文卻為「注音」,如:

「形聲」字。

   世界各文明古國,原始文字均以「象形」為

先,由於進化與人事複雜,僅「象形」不足記

事、言情、達意。除中國外,他國轉向拼音發

展,因此,文字與語言一致,用有限字母,拼

出無限字音,會說話、認字也容易,凡有新概

念、新事物發明,根據語言即可造新字,故而

「牛津字典」,每年收納無數新的單字,新字

越來越多,看起來方便,卻記不勝記,又易與

以前文化脫節。幾百年前用拼音寫的作品,今

日已少有人懂。

  中文最多的是「形聲字」,且可「假借、轉

注」,合以上中國造字的「象形、指事、會

意,」共稱「六書」。

   「六書」造字之理,說來話長,但中文發音

最科學、又合理,是世界其他國家所不及。

   試舉些中文發音以證之:

一、   身體部位字:嘴、鼻、喉、舌、牙、

齒、唇、脖、胸、胃、肺等字,發音時,該音

必落於該部位而發出,無論是何省籍,發音皆

同。

二、   生理反應字:酸、甜、苦、辣、鹹,這

些字的發音,正是該滋味最敏銳之處。

三、   狀聲字:嘔、吐、嘻、瑲、嗆、咳、

呼、吸、噫、哈、嘿、呸、唉、噓、吁等。

四、   形容字:長、短、大、小、尖、粗、

扁、圓、細、微、撮、咬等。如「長」絕對無

法說成「短」,「大」的發音,嘴形必是張得

極大,音也響亮,「小」則反是。

  中文造字雖以「六書」為主,然「形聲」字

最多,形聲又多兼「會意」。清末民初

1884~1919年)劉師培先生曾云:「字義起

於字音。」此言源於(晉)﹝楊泉﹞的『物理

論』。自古以來,研究文字學、聲韻學、訓詁

學的學者不知凡幾,淺學如我輩,那敢賣弄?

   這幾日,因「中正紀念堂」匾額拆除,藍綠

人馬、各持己見。今日媒體刊登:中央政府拆

除「大中至正」、「中正紀念堂」牌匾,已勢

在必行。這一作為,誰是?誰非?將來歷史自

有定論,且不去論它!

   茲就文字的「形聲多兼會意」,來討論「拆

匾」二字。

   「拆」一字較易解釋,(宋)(丁度)等撰

『集韻』云:

「謂裂也、開也。坼之譌字」。『說文解字』

亦云:

「裂也」。

注:譌音ㄜˊ與訛字同。譌字,即錯字。譌又

義:「謬誤也」。

   「匾」,(漢)(揚雄)著『方言』注云:

「薄也」。

(明)(張自烈)或(清)(廖文英)所撰之

『正字通』云:

「匾,扁額。匾,今用為匾額字。與扁同,

匾、俗扁字。」

現代( 黃永武 教授)所著『形聲多兼會意

考』一書中云:

「凡從扁得聲之字,多有扁薄卑小之義」

~163~。引『說文』一書為證。扁,『說

文』:【署也,从戶册,戶册者,署門戶之文

也。】許氏謂題署門戶之文者,蓋自其用言

之,如篇為竹簡而許書謂書也。扁篇之音非取

義與書署,乃取之扁薄。………

古時扁薄之義但有音而無字,以戶册之木扁

薄,乃名為扁,而諸扁薄字遂假扁為之,竹之

扁者為篇,加竹旁,衣之狹小者為褊,加衣

旁,皆假扁字為聲,並取薄義,不取題署義

也。」黃師的篇幅頗多,無法一一枚舉。

   無論古今,匾、扁二字音同、義通。是不爭

的事實。拆「中正紀念堂」標示或「大中至

正」事小,裂了【扁】,事大!逞一時之

快!?小心弄巧成拙!悔之莫及?